最近選舉吵的天都快翻了
媒體不斷的至入性行銷
- Mar 20 Thu 2008 21:38
知識份子的價值在於知
- Jan 13 Sun 2008 15:36
論執政黨去蔣政策
日前民進黨去蔣的政策頻頻,若以赫胥黎文化結構的三層面來分析過去與現代蔣公銅像的存在,可以得到:在過去,在蔣介石的威權統治之下,形塑了威權文化,而在威權文化之下,配合的社會制度為軍警制度、動員戡亂條款與戒嚴,故在這樣的文化結構形塑了諸多的文化地景為蔣介石銅像、精神標語等。但在一連串的抗爭與改革之後,台灣已逐漸走向民主法治的時代。現代的文化結構已轉變以民主自由的文化,相應的亦是民主的制度以及自由開放的社會,故帶有蔣介石威權文化下的文化地景,也因失去了其文化結構中的精神層面、制度層面,不再具有原本的威權意涵,是故應逐漸在地景中退去。從解嚴以後,台灣中普遍存在的威權地景,也逐漸改造成貼近民眾、自由民主開放的型態。像是高雄市三多圓環原本的蔣介石銅像,於1980年代左右改建,至今圓環亦不復存在;在各教育機構中的蔣介石銅像亦在校園的更新計畫中,逐漸退去。故在現今的文化結構之下,蔣介石銅像這樣威權文化下的地景,勢必會逐漸退去,但日前執政黨的頻仍的去蔣政策,引發地方政府的反抗、中央地方的言語衝突,也產生了不少政府官員的不當言談。甚至,發生了政策企圖干預學校去蔣,造成學校師生的反彈。在此,以客觀來看,蔣介石銅像與其其他的威權文化地景,本來就會因為原本的文化結構已轉變而漸漸退去,但執政黨的大動作,引起了社會騷動,亦讓諸多民眾重新思考了威權文化地景在現今民主自由社會的意義。以往的威權文化地景,在自由民主文化之下,逐漸轉變成台灣民主歷程的歷史地景,在民眾心中成為了歷史遺蹟,亦不復威權的存在。是故其存在與否,實則無太大差別,政府其實不需要如此大動作。甚至進入校園去蔣,造成學生反彈。由此觀之,威權文化地景本來就會隨時代變遷、文化結構轉變而逐漸消失。而執政黨的大動作去蔣似乎操之過急,引起了部分社會的反彈,有揠苗助長的結果,也易被解讀成選戰前的動作。去蔣政策是否對日後的選戰產生效應,仍有待觀察。
- Dec 03 Mon 2007 23:52
為什麼總有人嘴賤咧??
別人他們會去處理經營
屬於他們自己的東西或是回憶
- Oct 05 Fri 2007 20:50
就讓這首歌今夜一直重複